孙昌璞院士在国科大马克思主义论坛阐释“面向需求的基础研究与科学精神”

  • 邹铭
  • 日期:2023-04-13
  • 539

       2023年3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9讲在雁栖湖校区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孙昌璞应邀作题为“面向需求的基础研究与科学精神”的报告。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王庭大研究员主持讲座,国科大师生5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

       孙昌璞院士从“面向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科学发展战略与战略科学家”、“需求导向更需要科学精神”三个维度出发,阐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以及“两弹一星”精神为什么是“科学精神”升华为“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实践,为什么面向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更需要科学精神和学术民主。

       一、面向国家需求的科学研究。孙昌璞指出,当前我国科学研究愈发强调需求和目标导向,愈发强调有组织的科研。国家战略需求即国防和国家安全科技需求。基础研究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国家战略需求又牵引基础研究。需求导向基础研究的有利方面是益于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要谨防被误导,防止需求变为低水平的借口,导致“平庸”。需求导向基础研究具有“逆向性”、“极限性”、“交叉性”、“可组织性”等特征。孙昌璞分别通过“确定需求导向基础研究方向的例证——精密感知科学”、“原子弹研发九次计算的故事”、“材料改进能克服计算机热耗吗?”、“美国X装备科研体系的改革”四个实例,详细讲述了需求导向基础研究的四个特征。他也介绍了核武器研究中科学与工程的交叉研究体系,列举了彭恒武、于敏、周光召和邓稼先等两弹一星功勋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理论物理应用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科学发展战略与战略科学家。孙昌璞指出,战略科学家首先是具有丰富科学研究经验的科学家,具有跨学科的科学视野和哲学高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学术领导能力以及识才、养才、用才能力,战略科学家的任务是生成科技战略的学者。举国体制是战略科学家的用武之地,战略科学家与国家动员、组织科技发展的举国体制直接关联,在过去资源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体现了党中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孙昌璞将战略科学家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国家需求、从专业层面走向战略层面的科学家,例如邓稼先、奥本海默等;二是科学事业有巨大成就、心怀大局的大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玻尔、彭桓武和王淦昌等;三是有学术潜力、有强烈愿望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青年俊杰。他认为,战略科学家是在实践中“冒”出来的,应该创造条件,使战略科学家脱颖而出。

       三、需求导向更需要科学精神。孙昌璞以于敏在面对压力而坚决不说假话的事例,指出“愿将一生献宏谋”更需要科学精神,战略科学家要有说“不”的深厚科学底蕴和追求的强大科学勇气。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坚持科学理性、学术民主、勇于纠错”、“怀疑且不声称任何没有被证明的东西”、“坚守科学道德底线与学术诚信”等品质。他以“无耻的‘柔性’”和“丑陋的干细胞”两个科研不端事例说明了需求“导向过度”会导致学术不端,目标过于清晰有时会引起人为造假,因此要警惕“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从灰色地带滑向学术不端。

最后,孙昌璞指出科学家精神就是科学精神加爱国主义,他列举了彭恒武、于敏、郭永怀、钱三强、周光召等两弹功勋的事迹,阐释了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负责的科学精神。新时代的战略科学家更要做好“四个表率”,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四个表率”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

       在互动阶段,老师和同学们向孙昌璞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目前的科技战略制定中科学家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平衡学术研究中的理论和应用;如何在生活中将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相结合;我国科学家如何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的评估等等。孙昌璞院士对这些问题逐一做了简明扼要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