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洋在国科大马克思主义论坛作“《资本论》手稿、版本和文本”学术报告

  • 邹铭
  • 日期:2021-10-20
  • 1016

       2021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腾讯会议在线举办第24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宏芳教授主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徐洋编审作题为“《资本论》手稿、版本和文本”的学术报告。参加论坛的有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共200余人。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对其版本和文本问题的考证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徐洋以《资本论》手稿为中心,将马克思手稿、恩格斯编辑稿和后世多个版本及译本进行对比,论述了《资本论》主要手稿、《资本论》主要版本、《资本论》的文本等相关问题。

       徐洋认为,马克思《资本论》手稿创作历史的分期主要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857-1859年),马克思创作了《巴师夏和凯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等。首次阐明了许多重大理论,例如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力商品学说、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等。1859年6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正式出版,标志着马克思制定崭新的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阶段。第二阶段(1859-1863年),马克思主要写作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第三阶段(1863-1867年),马克思分别写作了《资本论》第一册手稿、第二册第I稿及第三册主要手稿,这是马克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以《资本论》为标题集中创作《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资本论》卷册结构基本定型。第四阶段(1867-1882年),马克思主要为《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撰写手稿。

       徐洋讲述了恩格斯的《资本论》编辑稿,包括恩格斯对马克思手稿的采用情况以及《资本论》的主要版本。《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版本中,涉及了德文版、法文版、英文版等多个版本。陈启修于1930年翻译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是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资本论》分册版本。陈启修参照的版本是1914年考茨基大众版,而考茨基大众版又以1872年德文第二版为底本。《资本论》第二卷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出版,在恩格斯生前出版了两个版本,即1885年德文第一版和1893年德文第二版。《资本论》第三卷在恩格斯生前出版了一版,即1894年德文版。《资本论》第四卷在恩格斯生前并未出版,主要是由考茨基在1905-1910年出版,郭大力在1949年根据这个版本翻译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这是国内第一个版本。徐洋还例举了现在《资本论》的可用版本,例如马恩手稿原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原文版)、带有部分原文版性质的翻译版、具有重要影响的翻译版。

       徐洋认为,马克思手稿演变大致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由马克思的手稿到刊印版,再到修订版或翻译版;第二条路线是由马克思的手稿到恩格斯的编辑稿,再到各种修订版或翻译版。 对各版本之间的文本作对比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学习《资本论》的概念,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徐洋以“生产关系”、“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imports与exports”等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最后,徐洋分享了考证和研究《资本论》的体会。第一,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要重视版本和文本问题。第二,《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并非直线,而是重复、缺失、并行、中断、往复、跳跃的复杂过程。第三,《资本论》的创作是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的交织,并且主要是叙述过程,马克思在叙述中研究,在研究中叙述。第四,马克思是《资本论》的主要作者,恩格斯是《资本论》的第二作者。第五,《资本论》是一个既完成又未完成的开放的体系。《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复杂,马克思在创作过程中既是一个修改者,又是一个收集者,不断为其写作增添新材料,也体现了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诚实品德和人民立场。

       在互动阶段,徐洋编审简明扼要解答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阅读和学习《资本论》的具体方法。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