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斌在国科大马克思主义论坛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 邹铭
  • 日期:2021-05-17
  • 1555

       2021年5月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3讲通过腾讯会议举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应邀作题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释讲”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宏芳主持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孟建伟等参加了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共300余人。

       孙来斌教授以历史考察为背景、以文本分析为基础、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参照、以现实回应为目标,重点围绕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写作背景、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基本逻辑、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等基本问题,展开了与文本、与现实、与学界的多重对话。

       他指出,从时代背景上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引起的一系列战争、第二国际破产、国际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等的回应。理论上,霍布森的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理论、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和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都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借鉴。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最终创立,主要是源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长期探索。

       对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孙来斌分析认为列宁帝国主义论最突出的特征是揭示了垄断组织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与结合的现实,孙来斌教授阐述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科学分析。他指出,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主要表现在生产和技术出现停滞趋势,以及食利者阶层的增长和食利国的形成。过渡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则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殖民地附属国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等三个方面。

       孙来斌教授还指出,霍布森、考茨基等人对帝国主义的剥夺、扩张以及帝国主义引起的战争也提出了批评,但在列宁看来,这些批评有的是不触及实质,有的是表现出浓厚的“折中主义”色彩。因此,列宁对他们的批评进行了“再批评”。如列宁认为霍布森不懂得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错误地将有效需求不足看成是帝国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未能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角度考察帝国主义,误将帝国主义仅仅看成一项对外政策和霍布森希望避免帝国主义战争,实际上却为国际帝国主义勾勒了“欧洲联邦”的前景。考茨基的理论错误则主要表现为将帝国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政策,忽视了帝国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帝国主义的经济批判不彻底,实质上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主张以及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理论具有的反动性,实质上是以科学性和国际性伪装起来的社会沙文主义理论。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孙来斌教授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是马克思《资本论》发展的新篇章;是影响深远的经典文献;也是经久不衰的“干部必读”著作。在新时代,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方法;是回应各种新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参考;对揭示现代文明基本走向有重大的启示。

       最后,孙来斌教授回应了国际上关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肯定与否定评价。他认为,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评价,存在着评价的主体性的问题。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不同评价,既有学术观点不同的因素,反映不同的专业角度、认识程度,也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因素,反映不同的评价立场、价值取向。

       在讨论阶段,孙来斌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做了简明扼要回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