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信砚在国科大马克思主义论坛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几个理论问题

  • 邹铭
  • 日期:2021-04-23
  • 1055

       2021年4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22讲通过腾讯会议举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汪信砚应邀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个理论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宏芳主持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孟建伟等参加了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共300人。

       汪信砚教授探讨了四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质区别;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本质区别;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本质区别。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的170多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由于深刻地把握了时代精神,深刻地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需要,表达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很快超越了最初狭隘的、民族的地域界限,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20世纪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主要是通过民族化来实现的,即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本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此形成和创造了一系列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形式,包括苏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它们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20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历史进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种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并不断发展中国化的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意涵,必须正确理解“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的具体实际”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的历史实际,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二是中国的现实实际,即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及其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这两大实际相结合。与此不同,有些人专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个命题来否定或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否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二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三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这两个命题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汪信砚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一定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发展,永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是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但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强调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提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提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以肯定和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为前提的,而“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隐含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的否定,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为前提,但不能归结为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不同于“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汪信砚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通俗化是完全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本身具有一定学理性和抽象性,要使那些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的大众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加以通俗化。但通俗化是大众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真正的充要条件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即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也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而且也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些人以“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途径、对象和主体的理解都是很成问题的。

       在互动阶段,听众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原因、当前我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面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难点在哪里等等。汪信砚教授对于这些问题做了简明扼要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