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在国科大马克思主义论坛阐释COVID-19疫情中全球抗疫的伦理启示

  • 高兴
  • 日期:2020-09-18
  • 592

       2020年9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十三讲通过腾讯会议举办,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巍教授应邀作题为“COVID-19疫情中全球团结抗疫的伦理思考”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芳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李培金前书记、任定成副院长、方晓阳教授、孟建伟教授、叶青研究员、黄小茹副研究员、常征副教授、曹志红副教授、陈天嘉副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共二百多人。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病毒无国界,抗疫亦如此。肖巍认为全球团结抗疫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纷争、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在一个逆全球化时代,伦理作为一种软实力,研究全球团结抗疫问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一个政治实体,而是在伦理共识基础上达成的一个合作体,需要用古今中外伦理资源进行讨论,生命伦理和公共健康伦理也是研究全球团结抗疫的重要理论资源。

       肖巍认为,研究全球团结抗疫的伦理共识需要从伦理目标和价值观基础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其伦理目标是实现全球公共健康,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伦理共识达成的价值观基础。共识与共同体是不同的概念,但共识却是共同体的基础和保障。在全球团结抗疫过程中,生命伦理和公共健康伦理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可识别和澄清所遇到的伦理困境;二是根据可选择的行为过程及结果来分析这种困境;三是通过决定哪一种行为过程能够最佳地与这些原则与价值观结合和平衡来摆脱困境。

肖巍指出,全球团结抗疫也需要遵循共同的伦理原则,公正与关怀伦理原则可以成为指导和促进全球团结抗疫的首要伦理原则。公正原则关系到社会利益和负担的分配,而关怀理论则试图批评主流生命伦理仅仅关注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抽象原则和权利的倾向,代之以强调人与人、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关怀。新冠病毒是冷酷的,但关怀却在温暖着世界

       肖巍也强调,全球团结抗疫正面临着诸多共同伦理困境和难题,如短缺医疗资源的分配、使用呼吸机的法律与道德权利、ICU分诊中的公平与公正、医疗保健制度中隐藏的认识不公正、疫苗全球分配的伦理框架、临床道德选择困境,以及个人权利与公共健康的冲突等,这些困境和难题都有待于伦理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互动阶段,听众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在社群参与等新的伦理原则或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如何结合国情发挥作用?女性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之间有何区别?如何看待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与公民生命健康平等权利之间的关系等。肖巍对于这些问题一一做了简明扼要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