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论坛第五讲通过腾讯会议举办,王学东研究员应邀作题为“《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启示”的学术报告。王学东是原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点著作译文审核和修订”项目组主要成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编译负责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编委。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纪委驻中科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主持讲座。任定成副院长、方晓阳教授、孟建伟教授、李宏芳教授等参加了本次论坛。参加论坛的还有国科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其他高校师生共300人。
王学东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共产党宣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共产党宣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今天,它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马克思主义者认真学习和践行。
伟大的理论都产生于伟大的时代,并且要满足时代的需要。王学东认为,《宣言》是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随着西欧进入大机器生产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频繁地周期性爆发,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压榨不断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增强。大规模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初步弄清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并自觉投身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正在兴起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他们首先在1846年初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了解和批评社会主义运动内部的错误思想,从组织上和理论上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准备条件。1847年11月底至12月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受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作为同盟的纲领。
王学东解读了《宣言》的基本内容。该书包括引言和四章,其内容主要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关于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观点、关于“两个决裂”和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基本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六个方面。其中唯物史观阐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为人们观察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宣言》中阐述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要结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结合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深入认识和正确运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资产阶级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并创造出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从而深化发展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资产阶级的灭亡要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来实现。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成长为自为的阶级,从自发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斗争,从地方性的分散的斗争发展到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斗争,最终必然要夺取政权。关于暴力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思想有所转变,指出在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两个决裂指的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即剥削制度,而非个人生活资料私有制,而且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与 “传统观念”决裂是要与维护旧的所有制关系、旧的阶级统治的旧思想、旧观念决裂,而绝非是要抛弃优秀传统文化。在政党建设方面,《宣言》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目标和策略原则。
王学东简略回顾了《宣言》的传播过程。《宣言》1848年2月在伦敦以德文出版,当年就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迄今已被翻译成了200多种语言,出版了上千个版本,影响遍及全世界。中国第一次接触《宣言》是在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载的《大同学》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并以文言文转述了《宣言》的片段文字。1903年出版的赵必振翻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首次直接提到并介绍了《宣言》。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第一个《宣言》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会出版。此后,我党又在国统区和根据地翻译出版了《宣言》的多个版本。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编译局为《宣言》译文修订做出不懈努力,重新校译了五个新译本。迄今,有据可查的《宣言》完整汉译本有21种,还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版本。
王学东认为《宣言》具有重大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他指出,《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明确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宣言》的传播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宣言》鼓舞着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懈斗争,改变着世界的发展走向。同时,作为传入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宣言》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培养了无数马克思主义者,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深受《宣言》的影响。虽然自《宣言》发表以来的170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基本原理依然是完全正确的,且历久弥新,依然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王学东说,今天阅读《宣言》,有五点启示:一是要坚定“四个自信”,筑牢理想信念之魂;二是要牢记共产党的宗旨使命,坚持以人民为本的立场;三是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四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五是要坚持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讲座的互动阶段,与会听众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哪一版《共产党宣言》译本与传统文化结合得较好?如何把握今天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今天应如何看待暴力革命学说?等等。王学东研究员做了简要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