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新思想与新科技”思政“金课”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日期:2025-11-19
  • 160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新思想与新科技”的课堂上,涌现出诸多引人瞩目的现象:300个选课名额在开放首日即告满额,后续多次出现学生踊跃咨询加课的情况;课堂问答环节中学生提问深入、交流热烈;课后,学生们更是自发排队,期待与授课的顶尖科学家们交流并合影留念。这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策划并主导实施的思政课程,自开设以来,迅速在全校硕博士研究生中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广泛的积极评价与高度关注。

张杰与在场学生交流

       回应时代需求,打造特色思政课

       为何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工委关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部署要求,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有效路径。

       当前,传统思政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以未来科学家为主体的研究生群体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前沿关切存在一定错位,难以完全满足其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的深层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在国科大特色“两段式”培养模式下,学生从集中教学阶段返回各研究所后,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为破解这一供需错位,国科大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载体的独特优势,主动将中国科学院的一流科研平台、顶尖科学家队伍以及深厚的“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新思想与新科技”课程应运而生,旨在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科技大天地”,揭示新思想引领新科技发展、新科技展示新思想伟力的内在逻辑。通过请优秀科学家现场诠释“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更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使思政教学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学术生涯与思想实际,引导他们在深刻理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意义的同时,坚定“四个自信”,矢志科技报国。

授课现场

       “1+1”协同授课,贯通思想与科技

       课程创造性地采用“思政教师+科技专家”联合授课的“1+1”组合教学模式。每个专题模块由思政教师与科技专家联袂授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负责1学时的思想引领,系统阐释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战略意义与精神传承;邀请顶尖科学家用2学时深入讲解科技前沿,结合亲身科研经历剖析技术突破与时代使命。通过“思想解读+前沿综述+案例研讨”的三维教学方式,实现理论引导与实践支撑的无缝衔接。

李志红做引导解读

       课程设置8大专题模块,涵盖北斗导航、深海探测、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每个专题均从“科技前沿趋势、科研攻关实践、科学家精神传承”三个维度展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有机融合,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案例,使学生在掌握前沿知识的同时,深刻领悟科技发展背后的国家战略考量和精神价值支撑。此外,课程还单独设置6学时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两弹一星”纪念馆、开展“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让思政课堂延伸至科研一线,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使命要求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为适应“两段式”培养特点,课程还采用“线下授课+在线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所有教学内容均向各培养单位实时直播,并开放互动渠道。此举有效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身处全国各地研究所的高年级研究生也能同步参与学习,实现了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全域覆盖和效益最大化,为构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学生反响热烈,育人成效显著

       “新思想与新科技”课程的实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育人效果,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高抬头率和点头率,互动提问也异常积极深入。如在张杰院士授课后,提问环节持续近一小时,问题涵盖前沿技术发展、世界科技竞争、科技政策战略、研究方向选择乃至人生理想追求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国科大学子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子们在与院士专家的对话中深化了对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内涵的理解,增强了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感。课后,马院思政课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们自发排队与科学家交流、合影,并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分享学习感悟,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良好育人氛围。

在场学生提问交流

       “新思想与新科技”的成功教学实践表明,思政课只有贴近学生、回应关切,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其以思想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师与科技专家协同育人、教学内容动态更新、信息技术赋能课堂等创新举措,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国科大经验”。

       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实施了“思政教师+科技专家”的“1+1”教学模式。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学科壁垒,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学术性与实践性。未来应着力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学科的常态化教学协作机制,汇聚起更为强大的育人力量。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思政课内容必须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政课也必须“因材施教”。本课程建立了根据科技进展、国家战略和科学家精神动态调整教学内容的机制。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走进科研一线与重大工程现场,将价值引领融入实践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报国志向。

       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将持续深化“新思想与新科技”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辐射范围,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研究生思政课改革的特色示范项目,为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矢志科技报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