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新思想与新科技课程》第三讲在雁栖湖校区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国科大原党委书记张杰以“激光聚变点亮未来”为题作专题授课。
张杰长期从事激光聚变与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并作出重要贡献。在授课中,他从能源技术变革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切入,系统梳理了核聚变能的研究历程,并围绕聚变能国际发展趋势与路线图、双锥对撞点火(DCI)聚变能研究进展、重频激光聚变能关键技术攻关等维度展开深入讲解。
张杰指出,核聚变能因其燃料来源近乎无限、能量密度高、无碳排放等优势,被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能源”,并将带来意义深远的工业革命。他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激光聚变物理与高能量密度物理前沿研究方面的进展。2022年12月5日,美国NIF首次实现激光核聚变点火,证明了净能量增益激光聚变的可行性,是人类迈进聚变能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张杰强调,聚变能源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是“国运之争”。
他进一步介绍,过去六年里,联合研究团队在神光II巨型激光装置上完成11轮大型联合实验,证明了DCI方案的加热效率更高,更加可控,更加适合作为激光聚变电站的主方案。“目前我与同事们正夜以继日,艰难而坚定地致力于跨越从单次输出到高重频输出的鸿沟。我们的梦想是亲手建成激光聚变电站,用激光聚变点亮未来,迎接聚变能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张杰的报告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和线上的同学们踊跃举手,先后有10余名同学获得了提问机会。问题不仅涵盖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思维训练、核心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展、个人成长规划与职业发展方向,还涉及学业压力应对、时间管理等与青年学子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
张杰逐一回答,与同学们亲切交流,结合个人科研经历分享了他对科研训练与个人成长规划的见解。他回顾了团队的奋斗历程:从2018年“一无所有”艰难起步,逐步组建DCI大型联合研究团队,在艰苦环境下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最终验证DCI方案的可行性与高效率,并获得国际高度关注的奋斗历程。
结合这段经历,张杰指出,科研训练远不止于知识的积累,更关键的是思维方式的塑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一旦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张杰进一步谈到,科研实践对情商与逆商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科研工作离不开团队协作,与人合作本身就是情商的体现;而在面对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等挑战时,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应对,更是对逆商的锻炼。这些素养,对未来的人生至关重要。”
最后,他勉励同学们,一切学习与探索的终极目标,正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这个“更好”,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广博,更在于思维的成熟、内心的强大,以及理解合作、面对承担的能力。他寄语大家:今日科研路上所经历的每一份磨砺,无论甘苦,终将内化为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支撑未来走得更稳、更远的坚实力量。
交流互动环节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学子们的参与热情贯穿始终。互动时间结束时,同学们意犹未尽,现场仍有10余名同学举手,希望获得交流机会。授课结束后,同学们追随张杰院士走出会场,继续与他交流探讨。
讲座在同学中引发热烈反响。2025级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生于硕表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科研格局的提升。“张院士的授课让我深刻认识到,顶尖科技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具备判断学科方向的战略视野,并勇于带领团队在‘无人区’中攻坚克难。”他认为,课程从国家战略高度解读科技创新“为什么”,并以科学家的亲身经历回答“怎么做”,构建了“战略驱动—科研实践—精神支撑”的完整认知框架。
2025级发育生物学专业硕士生王思雨表示,讲座让她对科研之路有了更深体会。“不要急于求成,科研是漫漫长路,需要沉寂与潜心,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她指出,该课程将科技的“星星之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燎原之势”中审视,使她对科技创新的理解从一个相对扁平的技术概念,转变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与国家前途和人类命运共振的核心驱动力。
2025级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生庹乂塽则被科学家精神深深触动。“‘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不计名利、不问回报的纯粹,正是中国科学家最动人的模样。”在她看来,课程让“科技创新”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它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公式,而是服务于国家需求、回应时代命题的‘国之重器’——科学家精神以真实可感的方式,以热爱为炬,以奉献为帆,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
大家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绝非坦途,其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在关键时刻的坚守、奉献与非凡毅力。“顶尖科学家讲座+国家战略解读”的课程设计,有效拓展了同学们对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认知,使前沿科技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为培养肩负时代责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深刻而动人的课堂体验。
在授课开始前,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志红作引导解读,深入阐述了加强基础研究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基石作用,强调在战略高技术领域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与精神传承价值。她指出,激光聚变既是国际基础研究最前沿的竞争领域,更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需求。通过展示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的实践,帮助同学们理解科学前沿的同时,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新思想与新科技课程》是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精品思政课品牌,共设置8个专题授课模块,聚焦基础前沿、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学等研究领域,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由思政课教授与优秀科学家讲授新思想、新科技与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深刻领略科技创新前沿,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迈向新征程中自觉肩负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课程已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颖,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波开展授课。
国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和风阐述了开设本课程的背景与考量。他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此,该课程立足国科大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人才的使命,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的学科优势、人才力量以及“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一门有深度内涵、受学生欢迎的特色思政课。同时,课程着眼于国科大研究生两段式培养的特点,实现思政教育向所有培养单位的延伸覆盖。
李和风指出,课程的核心创新性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与深度融合。内容上,课程涵盖国家科技战略解读、“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传承,以及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态势、开展的科技创新工作和关键核心问题的介绍。在教学的组织和形式上,组建了教学团队,对课程的定位、大纲、方案进行深入研讨,对教学课件进行反复打磨;创新采用“1+1”组合教学模式,由思政教师用1课时阐释新思想新精神,科技专家用2课时讲解新科技,确保内容有机衔接。课程包含8次课堂教学和2次实践教学,均向所有培养单位直播。李和风表示,希望通过课程在学生心中埋下“爱国奉献”“自立自强”的种子,激发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
李志红表示,与传统思政课相比,本课程最突出的特色是邀请科学家进入课堂,以其科研实践为例,让学生有机会和科学家进行对话,直观理解科技创新过程与价值,深入领会科研实践中的精神传承,树立为科技强国建设的责任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汇集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团队集体备课,学院领导全程指导,体现“新思想指引新科技、科学家精神助力科技创新”的逻辑主线,思政教师阐释了科技发展的思想引领和精神传承,科学家讲述科技前沿趋势、科研实践的具体案例、科学家精神和对学生的期望,将新思想与新科技深度融合。
“我们希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科技报国使命感。”李志红说,“通过真实的科研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许多学生反馈,他们开始意识到真正的科研价值不仅在于发表论文,更在于解决国家发展中的紧迫问题。这种认识正转化为他们选择研究方向、规划学术道路的考量,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理念变成目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