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体会 |致敬与前行: 一名思政课教师观九三阅兵的思与行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
  • 日期:2025-09-19
  • 391

       2025年9月3日,是一个注定在历史上极不平凡的日子,在全球瞩目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看完“九三阅兵式”后,内心汹涌澎湃、热血沸腾!九三阅兵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最早投入抗日且持续时间最长,从1931年9月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东北拉开,第一枪在白山黑水土地上率先打响,中国抗战持续了14年,在浴血奋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在阅兵式现场,当抗战老战士起身敬礼,当功勋战旗在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我们强烈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这场阅兵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曾浴血守卫的山河,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好好守护。

       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也强烈感受到,此次阅兵是一场国家盛典,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思想启迪。

       一、九三阅兵体现的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

       九三阅兵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以及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使命担当。这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伟大精神,并未随时间流逝而褪色,而是在新时代得到了延续和弘扬,例如我们实现了参阅装备从最初的“小米加步枪”到“大国重器”的跨越,感受到受阅官兵昂扬的面貌,以及看到了维和部队的亮相,明晰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的担当,坚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二、国防与科技实力的飞跃发展

       不仅如此,九三阅兵还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我国国防和科技实力的历史性跨越,具体体现为装备智能化、决策智能化、陆海空无人装备体系化亮相、首次集中展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按实战模块编组,跨军兵种联合协同、夺取并保证“制信息权”、以及100%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阅兵展现了我国国防装备的历史性跨越。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这背后是我国自主可控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涵盖了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完整链条。此次阅兵表明,我军已构建起“网络—数据—智能”的新范式,标志着“算法战争”时代的来临。未来的战场,将是体系对体系、算法对算法的较量,目标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决策、先敌打击。而展示强大国防实力的根本目的,在于捍卫和平,“要想维护和平,必须要有实力作为基石”,此次阅兵也说明了中国有决心也有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

       三、九三阅兵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是深度挖掘九三阅兵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教育价值。首先需系统梳理和精准把握九三阅兵所承载的丰富精神内涵,如伟大抗战精神、国防现代化成就、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这能为思政课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具象化抽象的理论和价值观;创造情感共鸣的契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人与国家的桥梁。

       二是将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精准融合。例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中,深入阐释九三阅兵彰显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讲清楚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通过对阅兵元素(如功勋战队、老兵致敬)的解读,深刻揭示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例如政治建设、国际关系等专题课,授课教师可以将九三阅兵展现的国家力量、制度优势与民族精神融入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上,如在讲解“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时,可以引入阅兵中某些尖端武器装备从无到有的攻关故事,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精神与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相结合,融入教学点滴中,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如何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型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三是建设教学资源库和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开发特色教学资源库:汇集阅兵高清影像、专家解读文章、老兵口述史、相关数据图表等,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善用在线教学平台: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等权威媒体的资源利用好、整理好、归纳好。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与抗战馆、纪念馆、博物馆、国防教育基地等建立合作,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历史与现实场域。

       四是教师在提升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科研。如强化教师认知与情怀,思政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需深刻理解九三阅兵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内化为教学激情与责任感。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师应善于将阅兵元素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比如用一个生动的问题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欲。加强集体备课与教研:围绕“九三阅兵精神融入思政课”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围绕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等撰写一些思政类文章,提升科研能力。

       四、结语

       九三阅兵,是一次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一次对未来的豪迈宣誓。它承载的历史与未来,将在新一代中国人的奋斗中化为现实。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用这样的鲜活素材,将抗战精神融入课堂、嵌入实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的历史真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肖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