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既是对历史记忆的具象再现,更是对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的立体诠释,为高校思政课“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章节的课程教学提供了生动而深刻的素材。
锚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根脉。从1945年到2025年,阅兵式仿佛带我们穿越了80年的沧海巨变。自1931年 “九一八” 事变伊始,中国人民踏上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征程,并付出了3500万军民伤亡的惨痛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亡国灭种”的绝境倒逼全民抗战的觉醒,到新中国成立后以“自力更生”夯实安全根基,再到新时代靠“科技自立自强”织密全域安全防线,一部中国的国家安全演进史,始终与中华民族存续的命运紧密交织。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国家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
凸显维护国家安全的科技支撑。此次阅兵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国防力量,受阅武器装备都是中国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且多数是首次亮相。这些受阅先进装备的背后,是我国数十年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与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的集中彰显。多年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依然焕发生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持续推动着国家安全能力从“被动防御”向“自主塑造”的系统升级。因此,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关键支撑,应鼓励和引导广大国科大学子厚植“科技报国”情怀,筑牢“科技强国”信念。
把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总体性特征。此次阅兵中信息支援部队、网络空间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首次亮相,标志着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入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持续拓展,最终形成兼具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因此,在这一章节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既要明确传统安全领域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地位,也需重视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险和挑战;既要关注单一领域的安全防护,更要把握各领域安全的关联性与协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安全”理念,引导学生形成全方位维护国家安全的认知与行动自觉。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曲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