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每次看阅兵,都感觉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直抵人心的精神洗礼。阅兵到底看什么?第一看的是气势和精神头。第二,也是我们理工科师生特别关注的,就是看阅兵的“硬核科技”。大家看天上飞的战机,再看地上跑的导弹,还有预警机、无人机、电子战装备,每一个方队都是一张“国家名片”。这不是简单的武器展示,这是我们国家国防工业体系、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检阅。第三,看的是历史和传承。从当年的“万国造”武器,到如今自主研制“中国芯”,我们看到背后无数科研人的爱国奉献、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如何将这份震撼与感动,有效地融入我们的思政课,让它不仅停留在瞬间的感受,更能转化为学生持久的精神动力呢?我认为关键在三个“具体”,将这堂“大课”的精髓有机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和强大能量。
第一,案例要具体,让历史照进现实。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讲到“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时,不能只讲理论,可以把受阅的高超音速导弹、侦察无人机等具体装备及研发过程作为案例,让学生直观理解“科技强军”的战略意义、战略布局和精神动力。
第二,切入点要具体,让情感共鸣升华为价值认同。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中国精神”“职业道德”时,可以聚焦具体点,比如受阅官兵在训练中“走百米不差分毫,走百步不差分秒”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对“敬业”“奋斗”最生动的诠释。引导讨论这“标准”背后的精神动力,比单纯说教更有力量。
第三,形式要具体,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案例讲解时应避免只是单纯的视频播放,可以围绕“一件受阅装备背后的创新故事”进行小组调研、汇报。这种有代入感的沉浸式体验,比被动观看更能将精神内化于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小茹